预防大于治疗 ,定期检查疾病早知道

身体无小事   健康是大事

糖化血红蛋白(H bA 1 c)和糖化血清蛋白(G S P),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多久去测一次?

首页标题    体检中心    体检常识    糖化血红蛋白(H bA 1 c)和糖化血清蛋白(G S P),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多久去测一次?

糖化血红蛋白(H bA 1 c)和糖化血清蛋白(G S P)

  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量、情绪、药物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化验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4%~6%.我国糖尿病指南要求,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糖化血清蛋白反映的是此前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5 2.4毫摩尔/升。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了解其平均血糖水平更有意义。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也不能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化验结果来指导每日降糖药物的用量。

  胰岛功能测定试验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确定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75克葡萄糖或馒头2两,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空腹正常胰岛素值为5-25微单位/毫升,服糖后1小时上升为空腹的5-10倍,3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甚至略高,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至2-3小时后出现;2型糖尿病晚期,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在指导用药方面,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低,说明主要问题是胰岛素抵抗,治疗上应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减肥,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如果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则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多久去测一次?

一般来讲,糖化血红蛋白实际上是一个对糖尿病病人诊断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应该多久测一次呢?

1

糖友每三个月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葡萄糖与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起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容易与血糖结合,结合的产物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这种结合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结合就难以解离。红细胞的生命周期为120天,只有等到红细胞衰亡,这种结合才会终止。所以,临床上检测到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反映了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并不受一时一刻血糖波动的影响,更客观,更具有较长的时间性,也更少受到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干扰。对于很多病人来说,这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就可以从糖化血红蛋白的值来反映。因此,糖友每三个月测一次就可以了。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会因人群和实验室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4.4%-6.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将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值定为小于6.5%,超过这一标准就说明血糖控制不理想,应更多注意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的调整。只有将血糖长期控制达标,特别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才能得到预防。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每下降1%,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度就能降低14%,微血管病变减少37%,糖尿病相关死亡减少21%。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能让病人远期受益。

国际糖尿病联盟也是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一个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有个参考值,或者叫参考区间,正常是4%~6%。目前来说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5%,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你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不好的话,可能是6%~7%、7%~8%、8%~9%,其用药量也是不一样的。

遗憾的是,在临床上,一些患者常在血糖长期控制不满意甚至已经发生并发症后才开始重视,为时已晚。此时,不但血糖控制难度增加,还更容易发生低血糖,错失最佳治疗机会,造成很大伤害。

2

怎样才能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首先要定期检查HbA1c水平,医生根据患者的HbA1c水平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2型糖尿病患病初期,医师会指导患者进行饮食控制,鼓励患者加强运动,如果经过生活方式调整,血糖控制还不满意,就应该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联合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很多,分别针对糖尿病发病的不同环节和机制,包括口服药物和各种不同的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一项国外大范围的日常治疗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每日1次口服降糖药治疗与每日2次或3次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因此,优化治疗方案,一天服一次药,加强血糖控制,保持饮食控制和持续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治疗达标十分重要。总之,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的疾病特点和HbA1c水平,制定个体化的达标治疗方案。

(医食参考)

2021年10月23日 10:53
浏览量:0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Email:571jkw@qq.com

 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健康知识,避免被“错误认知”,甚至一些“健康谣言”所误导,了解健康,认知健康,才能更好地管理健康、享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