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观其实就该是消费观...
在某些时候,你会不会有一种感受,健康观不应该就像消费观吗?
但是现实中能理解到这一层的很少或者说就没有吧?
现实差异:有人想为健康投入,偏偏手头拮据、有心无力;有人手握财富,却对健康投资不屑为之、有力无心。

身体健康,只有在生病之后才会被关注起来,特别是在重疾病的时候,往往倾尽全力也力大效微,失去的健康很难靠花钱来恢复如初的。钱的最大作用可能都是在投资准了未来的时候才是收益最大化,投资的收益一定是有等待期的,而健康的收益一定是有提前期的。
管理健康就像财富投资,先天的基础健康就是“本金”,一出生到工作之前,你的健康投资基本都是父母在监护的,一般来说都处于健康的上升期,投资小收益大,吃好了健康自然就到来。到了工作之后也就成年之后(健康的转折点有的说是25岁后,有的说是30后),健康的自然增值期也基本上达到了收益值的近高点或最高点了,当你自己接手自己的健康管理时,往往是正向收益的高点时期,之后大都是尽可能地保值或减少损失的阶段,偶尔会有起起伏伏的,比如说从健康到生病,再从生病治愈到恢复,会有一些起伏是正常的,但是总体的趋势,即你的健康基本及收益都是在逐步递减的,你需要做的,能做的就是把递减的幅度、速度减小,和自己比和同龄人比都要尽可能地把差异度缩小...而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什么呢?
大部分人,大部分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也不会意识到。而健康值,就像财富值一样,需要来管理的,就像理财一样。某种程度上也趋于一样,不增值就意味着贬值了,财富不增会被社会购买力拉开距离,也是贬值了,健康值,一般来说很难有类似于返老还童的增值取向,但是同样的健康值,你保持不住,你不能降低下降的速度,你的健康贬值的就快,保值率自然就更低了...
对于身体健康而言,只要还在基本保质期内,就从来不会想到主动去保值、去投资增值(理论上降低贬值速率就是保值)。衣食住行用度,都会及时换新,追赶时髦流行趋势,甚至有时就是博心情一乐。这一点其实也是在取悦健康,心情滋润情绪,情绪影响健康,反之不健康也磕绊情绪,最现代的医学研究也证明了,食物影响肠道菌群而肠道菌群又影响心理情绪(肠-脑轴),心情与健康,健康与心情就是这么量子纠缠似的,到底是谁影响着谁,还是谁影响了谁,说也说不清,理也理不明吧?
爱吃点好的,好的食物有什么标准吗?不一定,有的人偏好一口高蛋白的诱惑,有的人偏好一口酥软绵甜的点心,但是好的食物的金钱价值是有明确标价的,为了自己偏爱的那一口,价格再高也是值得的,这些不就是为口味偏好投资吗?如果商家再把健康概念加入进来,那溢价率可以更高,可是哪一种美味诱惑的食物会和健康挂钩很密切呢?搜寻各种健康科普后,你会发现,凡是靠近健康指数的饮食种类往往都是很难激发起自己的偏爱诱惑的,甚至是直接嫌弃的那一类!

在财富投资上赚了的钱,都又投资在了物质享受,肥甘厚腻,视听盛宴,情绪价值拉满,休息睡眠负债的恶性循环之中。找专业的营养师,健管医生评估一下,貌似那些赚来的财富收益,都花在了摧残身体健康的方向上了,美其名曰“痛并快乐着”...
更新健康观,健康保值更是一门偏向专业化的学问、硬财富。自己凭实力赚来的财富最终不还得靠健康来支配它吗?财富很多,健康不足,消费和享受就不相匹配了...健康值,是从你自己接手之后就得加倍关注重视的重中之重。条条大道通罗马,件件诱惑损健康,款款医疗为预防!疾病的由来是难以预知的,但是医疗的研发都是向疾病提出挑战的,挑战提出的越是早期阶段,收益保护越是可靠阶段,越是拖到疾病发展阶段,纵使医疗技术达到“核弹级别”也难以百分百奏效。
文中图片由AI生成
营养师支持:康老师;健康支持:田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