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转型:从 “被动填鸭” 到 “主动获取” 的势在必行
引言:健康科普中,始终存在一组权责争议:本该由医疗端承担的专业工作,是否该 “下放” 给患者?而患者需落实的健康管理(如保健、用药、康复),又能否全靠科普 “代劳”?
疾病的管理责任,到底该归谁?
现实给出的答案很明确:不少患者要么从不看药物说明书,要么看不懂专业术语、看不全关键信息,甚至对 “禁忌症”“用法用量” 产生歧义。这恰恰说明,若科普仍走儿童填鸭式老路 —— 只堆砌信息、不顾接收能力,不仅无法帮患者扛起 “健康责任”,还可能埋下风险。
真正的科普,必须跳出 “填鸭” 误区:不盲目追求信息数量,而是聚焦受众的理解能力与实际需求,让内容精准、有用,才能真正成为医疗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而非权责错位的 “替罪羊”。
健康科普的信息推送,听着满是 “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 的亮点,可落到实处,往往又变成了信息的堆叠化、认知的茧房化 —— 最终只成了模糊又无用的参照。

从书籍刊物、各种健康APP、视频媒体,邻里街坊,亲朋好友等等各种渠道,每天你可能被动接收到的健康科普信息占了当天大半的脑内存吧?几乎各行各业都会发布或转摘关于健康类的信息分享,所以明显的存在着非常多的重复信息,叠加覆盖信息,特别遇到热点的信息一天会不停地被重复抵达你。如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城市级的只要你的关注里、收藏夹里有,那么同类信息,甚至同一信息多次重复接收到,只是发布源的名称换了一下。
本来这种信息有一条足矣,但是大都实行的是“AI算法”机制,又做不到真正能“算到”你需要的是什么?科普的易得性远远大于了科普的实用有效性吧?而这一类信息应该要被算作“被动填鸭”式了吧?不管与你相关不相关,如一位高血压患者每天被养胃的信息充斥着也不必大惊小怪的,不管是不是你急需要的都是要“送达”的。

而实际上我们最最期望的是“主动获取”式的信息才好。健康、亚健康的人群需要的是侧重日常保健,预防疾病的健康科普;已病的人群需要的是自己所患疾病的相关治疗后管理或者有没有新的更好的治疗改善措施等等。而不是每天不管是健康亚健康、患病人群,都关注“平台热点”科普,健康又不是新闻或娱乐类的?尤其以“癌症肿瘤”相关的内容最具流量点,几乎任何人都会留意、关注!可是真的需要吗,有益吗?
可是已患病的更关注的是治疗前的基本指导建议、指南性的参考借鉴为主才好吧,那些超前沿的还在论文阶段的信息内容,距离何其远啊?但是由于感兴趣的人多,关注的流量大,总是会被推荐到最前端,充斥着每一个相关、不相关人的信息主页面。而且还有一些特点,现在人们对于文字类的内容都不愿意停留下来仔细阅读,对于短视频类的内容又是深陷其中,一旦刷到就很难主动跳出来了,关键的关键是,短视频重视的是视听冲击力,抓眼球获流量,详细的内容你刷几十个片段也凑不全一个完整的需求,想看的是A病情信息,刷着刷着进入了B病情、C病情了,碎片化的信息组不成“关键的当前需求”,动不动就跟着手速刷到“跑题”的地步去了...往往还不自知!

表面上是科普的易得性?实际上主要是“被动填鸭式”的“不关联”易得性,而真正主动想要的还是“不易得到”吧?刷了半天短视频,翻了大量收藏夹,就是找不到一份当下急需的“健康科普”能指南或可参考?所以,专业的事还是得留在专业的人那里的,不是吗?
👉看见不一样的健康视角,发现自己的借鉴!图片由“AI”支持。
2025年11月5日 08:18
ꄘ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