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大于治疗 ,定期检查疾病早知道

身体无小事   健康是大事

细胞疗法已被写入14部《专家共识》,涵盖抗衰老、肝硬化、关节炎等多个领域

首页标题    健康常识    健康资讯    细胞疗法已被写入14部《专家共识》,涵盖抗衰老、肝硬化、关节炎等多个领域

专家共识是由一群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针对某一具体的临床问题或疾病,通过系统评价现有的研究证据,并综合考虑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后,达成的共同意见或建议。

 

这种共识旨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服务,是在缺乏明确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为临床医生提供的一种指导。专家共识的形成过程包括选题、组建专家团队、文献检索与评价、讨论与交流,并最终达成共识。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的潜力持续得到验证与广泛认可。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它已在多个医学领域内达成了专家共识,甚至被正式纳入相关疾病的治疗指南中。

 

当前,我国已在肝硬化、骨关节炎、克罗恩病等13个疾病治疗领域制定了涉及干细胞治疗的专家共识。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干细胞在抗衰老、皮肤疾病、肝硬化、骨关节炎、克罗恩病等领域的13项重要专家共识。

在《专家共识(2024)》的正文内容中,专家们专门设立了一个独立章节来阐述干细胞治疗的重要性:干细胞治疗被视为一种向体内补充再生细胞的有效手段。

 

根据临床试验的数据反馈,当老年衰弱患者接受干细胞注射治疗后,他们的部分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体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2019年,我国《老年医学与保健》杂志上发布的《中国衰老与抗衰老专家共识(2019年)》。

 

该共识提到,抗衰老是衰老基础研究的应用出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策略。抗衰老的策略包括:清除衰老细胞、服用药物、限制饮食、干预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补充干细胞和活性因子等方面。

 

人体衰老与组织中的干细胞衰老密切相关。通过输注细胞或活性因子,有可能减轻衰老的危害,改善中老年健康,是一类科学抗衰老策略。

2016年在《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发布的《干细胞抗衰老技术规范化指南》提到,干细胞是维持人体动态平衡的种子细胞。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体各组织器官中的干细胞数量逐渐递减,且其增殖与分化能力逐渐减弱,这导致受损组织与器官无法及时获得修复与再生,促使人体衰老与疾病的发生。

《指南》详细阐述了干细胞抗衰老技术的应用,该技术利用源自人体自身(如脂肪、皮肤、骨髓等)或他人(如脐带、胎盘等)的干细胞,在体外进行适当处理后,通过局部注射至人体特定部位,或通过静脉输注至全身,利用干细胞的增殖潜力、多向分化能力、组织修复功能及免疫调节特性。旨在改善皮肤质地、维持肌肤的年轻态(局部应用),或提升精神状态、增强自体组织器官的修复力、延缓衰老过程(全身应用),最终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2021年,《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发表了一份专家共识,其目的在于深化整形修复美容领域内干细胞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理解,并促进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上的转化进程。

 

该共识强调,干细胞及其衍生物的治疗作为再生医学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验证,在促进皮肤再生、组织修复、血管新生、软组织及骨软骨的再生、组织年轻化以及毛囊再生等多个方面均展现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肝硬化失代偿期标志着各种慢性肝损伤发展至晚期,特点是门静脉高压与肝功能显著受损,患者常因此并发腹水、原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脓毒症等严重症状,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021年8月6日,《临床肝胆病杂志》正式发布了《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2021版)》,该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牵头,组织相关专家深入探讨了干细胞移植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方面的规范化应用,并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更新。此举旨在为未来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指导。

共识内容全面覆盖了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应用规范,以及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关于干细胞移植的途径,共识列举了经肝动脉移植、经门静脉移植、肝内直接注射、脾脏注射以及外周静脉输注等多种方式,并强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干细胞类型及移植途径。

 

心力衰竭(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源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在收缩和/或舒张过程中功能受损。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发展阶段,心力衰竭同时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患病率和致死率均居高不下。

 

在2023年第18期的《中华医学杂志》上,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组织专家团队发表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国专家共识(2022)》。该共识聚焦于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其目的在于为干细胞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规范和指导,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

该《共识》明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COVID-19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在缩短疾病进程、减轻肺部组织损伤、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等多个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针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OVID-19,《共识》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涵盖了患者筛选标准、细胞输注前的准备工作、输注过程中的监测与不良反应处理措施,以及疗效评估指标等关键环节。其中,推荐的细胞输注剂量为每次1-3×10^6细胞/公斤体重,输注频率建议为每3-7天一次,整个疗程共进行3次输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全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是一种常见于育龄女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多个器官系统受累。2022年1月刊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第26卷第1期)发表了题为《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共识》的文章。

 

该共识明确指出,基于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不仅安全有效,还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优化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克罗恩病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临床特征包括腹痛、腹泻、肠梗阻,以及发热和营养障碍等肠外症状。此病症病程通常较长,易于复发,难以彻底治愈,仅能进行控制,且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如可能引发肠梗阻、肠穿孔及瘘管形成,因此被视为全球性的医学难题。

 

该《共识》文件指出,对于克罗恩病导致的肛瘘,干细胞局部注射等替代疗法展现出一定的治疗效果,并被推荐为可行的治疗方案。文中引用了一项多中心的三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作为例证,该试验结果显示,接受自体脂肪来源间质干细胞局部注射的患者,症状缓解率高达49.5%,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且至今尚未报告有与干细胞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作为一种普遍的血管问题,源于下肢动脉的闭塞性病变,导致远端组织遭受缺血缺氧的困扰。其主要临床表现涵盖下肢感觉寒冷、麻木、乏力、行走时出现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状态下的疼痛,以及更为严重的肢体缺血性溃疡乃至坏疽。这种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致残风险大,治愈难度高,患者的预后往往不容乐观。

《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专家共识(2021)》于2021年10月在《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的第11卷第5期中发布。该共识明确指出,自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

 

此治疗方法在下肢缺血的治疗应用中,展现出显著的效果,包括促进新血管生成、改善缺血状况、缓解相关症状、加速溃疡愈合、有效避免截肢,以及全面提升患者的预后情况。

 

因此,自体干细胞移植被认为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并建议在符合国家规定且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机构中推广和应用。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一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并发症,发生在受者重建供者免疫系统的过程中,其中供者的淋巴细胞会对受者的组织发起攻击,导致多器官受损,主要表现为皮肤、胃肠道、肝脏、肺部以及黏膜表面的炎症和/或纤维化。2021年,《中华血液学杂志》刊登了《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该共识指出,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应用潜力。它们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以及调节Th1与Th2细胞的比例,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骨关节炎(OA),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主要由多种因素导致,特征包括关节软骨的磨损、皲裂、溃疡乃至脱落,伴随关节软骨下骨及周围骨骼的反应、滑膜的炎性变化以及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进而引发关节疼痛与功能减退。此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发病率颇高,特别是在65岁以上的膝痛人群中,超过半数患有OA;而在75岁以上的膝痛人群中,OA的患病率更是高达80%以上。

《共识》在探讨治疗方法时,于“生物制剂”类别下提及: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分布于多种组织中,经过适当诱导后,它们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或软骨细胞,为修复受损的骨骼或软骨提供了可能。目前,充质干细胞已在OA的治疗中得到了初步应用,然而,其确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仍需通过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在这一版指南中,间充质干细胞关节内注射作为B级证据、2级推荐强度被写入了指南,为干细胞在骨关节炎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该共识详细阐明了银屑病治疗中常用的干细胞类型、实施干细胞治疗的具体方法、剂量选择及给药途径,并确立了干细胞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评价标准。同时,共识还规范了干细胞及其衍生产品的采集流程、制备技术、保存条件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为银屑病干细胞治疗领域提供了最新、最具体的参考框架和实践操作指南。

2024年5月,《中华肾脏病杂志》发布了《肾脏病领域”十大创新方向”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专家组通过广泛征集、深入讨论和严谨研究,高度凝练出涵盖创新诊断技术、精准治疗方法和前沿研究手段的十个创新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肾脏病的创新研究与转化提供明晰的思路和指引。

 

小结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推进,其在促进组织修复、再生以及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日益受到重视。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及整形美容修复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已逐步凝聚成专家共识,为多系统疾病的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和有力支撑,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进程。

(资料来源于网络)

2024年12月25日 09:50
浏览量:0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Email:571jkw@qq.com

 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健康知识,避免被“错误认知”,甚至一些“健康谣言”所误导,了解健康,认知健康,才能更好地管理健康、享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