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大于治疗 ,定期检查疾病早知道

身体无小事   健康是大事

患病心理:身体病了很遭罪,更可怕的是心态也可能“病了”...

首页标题    健康常识    养生保健    患病心理:身体病了很遭罪,更可怕的是心态也可能“病了”...

人身体病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态也病了!身体病了医药手术等可以治疗,心态病了很多时候要靠自己来疗愈,或专业心理治疗支持。

 

不要应了那句话“很多时候不是被病坏的,而是被吓坏的!"

 

此处引用一则或适宜 ↓

(朋友圈截图↑)

 

该例↑就是查肺部的问题,她愿意做CT,因为她的认知里肺部就是要查CT的,所以多次检查也可以接受(此处懂得正向受益与负向受损那个方向更有利?),轮到查骨密度了就怕辐射,明显的舍大避小哦(大概就进入“认知陷阱”里了?)。

 

首先,对于身体疾病,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了相对完善的诊断与治疗体系。从基础的药物治疗到复杂的手术操作,再到先进的生物技术和基因疗法,医生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对抗身体的疾病。这些药物和技术往往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减轻或消除病痛,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对于心理疾病,情况就复杂得多了。虽然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供了诸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但心理疾病的疗愈往往更多地依赖于患者自身的努力和配合。这是因为心理疾病往往与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又受到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当面对心理疾病时,患者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寻求帮助。这可能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决心,因为心理疾病往往伴随着痛苦和困扰,而面对和承认这些问题并不总是容易的事情。一旦患者开始寻求帮助,他们就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参与,与医生或治疗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包括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遵守治疗计划,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更专业的心理治疗来帮助自己恢复健康。这些治疗可能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家庭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如果患者能够坚持并配合治疗,他们通常可以获得显著的疗效。

 

总之,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在治疗上各有其特点和难点。对于身体疾病,我们可以依赖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手段来对抗它们;而对于心理疾病,我们则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和配合,以及专业的心理治疗来帮助自己恢复健康。无论面对哪种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治疗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仅提醒参考)

 

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相互作用,来改善被治疗者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问题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

  1.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或精神动力学治疗):

    • 重视患者的成长经历以及最深处的内心世界、潜意识、心理过程。
    • 帮助患者识别潜意识、人格结构的内容,重新体验和构建自我核心关系模式,逐步完善自我人格。
  2. 认知行为治疗

    • 通过行为试验、角色扮演、行为功能分析等方式,改变患者的负性认知模式、功能障碍性思维及行为。
    • 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认知体系,以达到临床治疗目的。这种方法在治疗强迫症方面尤其有效,如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等技巧。
  3. 人本主义疗法

    • 以患者为中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 通过改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患者积极向上、自我肯定、无限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4. 家庭治疗

    • 以家庭为主要对象,通过协调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来改善家庭异常、病态情况。
  5. 支持性心理治疗

    • 通过建议、劝告、安慰、暗示、鼓励、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对外界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
  6. 现代心理疗法

    • 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暴露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这些方法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如生物反馈设备,来帮助患者学习和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7. 传统的心理治疗

    • 如催眠治疗、自由联想、情感分析疗法及松弛治疗和森田疗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历史悠久,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具有其独特的疗效。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疗法如音乐疗法、沙盘疗法、绘画疗法等,这些疗法通过艺术手段帮助患者表达情感、减轻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请注意,心理治疗是一个复杂且个性化的过程,不同的方法可能适用于不同的个体和情境。因此,在选择心理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公众号:杭州健康管理)

 

 

2024年12月28日 09:04
浏览量:0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Email:571jkw@qq.com

 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健康知识,避免被“错误认知”,甚至一些“健康谣言”所误导,了解健康,认知健康,才能更好地管理健康、享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