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大于治疗 ,定期检查疾病早知道

身体无小事   健康是大事

补充益生菌与膳食纤维(益生元)的联用对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确实可能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

首页标题    健康常识    养生保健    补充益生菌与膳食纤维(益生元)的联用对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确实可能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

补充益生菌与膳食纤维(益生元)的联用对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确实可能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其机制主要基于肠道菌群调节、代谢产物生成以及免疫和炎症调控。以下是具体作用及现有研究的支持证据:


一、作用机制

  1. 肠道菌群平衡:

    • 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可抑制病原菌生长,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如脂多糖)入血引发的慢性炎症。

    • 益生元(如菊粉、低聚果糖)选择性促进有益菌增殖,增加短链脂肪酸(SCFAs,如乙酸、丙酸、丁酸)的生成,这些物质具有抗炎和代谢调节功能。

  2. 代谢调控:

    • 血糖调节:SCFAs通过激活肠道L细胞分泌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 血脂调节:益生菌可能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如HMG-CoA还原酶),促进胆汁酸排泄;益生元通过结合胆汁酸减少其重吸收,迫使肝脏利用胆固醇合成新胆汁酸。

    • 尿酸代谢:部分益生菌(如某些乳酸杆菌)可分解嘌呤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生成;膳食纤维通过吸附肠道尿酸并促进排泄。

  3. 抗炎与免疫调节:

    • SCFAs(尤其是丁酸)可抑制NF-κB通路,减少促炎因子(如TNF-α、IL-6)释放,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


二、对代谢性疾病的具体作用

1. 高血压

  • 证据:SCFAs(尤其是丙酸和丁酸)可激活血管壁的G蛋白偶联受体(如Olfr78、GPR41),调节肾素分泌和血管舒张(如通过一氧化氮途径)。

  • 效果:Meta分析显示,益生菌联用益生元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约3-5 mmHg,舒张压降低2-3 mmHg(效果类似低盐饮食)。

2. 高血脂

  • 证据:益生菌(如罗伊氏乳杆菌)可能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益生元通过增加SCFAs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

  • 效果:联合干预可使LDL-C降低约5-10%,甘油三酯(TG)降低10-15%(效果弱于他汀类药物,但可作为辅助手段)。

3. 高血糖

  • 证据: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可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益生元通过GLP-1分泌延缓胃排空和减少肝糖输出。

  • 效果:联合干预可使空腹血糖降低约0.5-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0.3-0.5%(效果接近部分口服降糖药的1/3)。

4. 高尿酸血症

  • 证据:益生菌(如干酪乳杆菌)可能降解肠道嘌呤;益生元通过促进尿酸排泄。

  • 效果:部分研究显示血尿酸可降低约30-50 μmol/L(效果约为别嘌呤醇的1/5-1/3)。


三、联用效果的优势

  1. 协同增效:

    • 益生元为益生菌提供营养底物,延长其定植时间,增强SCFAs生成(如联用菊粉和双歧杆菌可使丁酸产量增加2-3倍)。

    • 联合使用对代谢指标(如HbA1c、LDL-C)的改善效果通常优于单一补充。

  2. 安全性:

    • 益生菌和益生元联用副作用较少(偶见腹胀),适合长期干预。


四、局限性及注意事项

  1. 个体差异:

    • 肠道菌群基线状态、基因背景、饮食结构等均影响效果(如“应答者”与“无应答者”差异显著)。

  2. 剂量与菌株特异性:

    • 不同菌株效果差异大(如仅特定双歧杆菌可降尿酸),需选择临床验证的菌株(如乳杆菌L. reuteri DSM 17938)。

    • 推荐剂量:益生菌需≥10^9 CFU/天,益生元需≥5g/天(过量可能引发腹胀)。

  3. 不能替代药物:

    • 效果弱于一线药物(如他汀、二甲双胍),需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补充。


五、结论

益生菌与益生元联用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和炎症,对“四高”产生轻度至中度的改善作用(如血压降低3-5%、血脂降低5-10%)。其效果与饮食控制、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相当,适合作为代谢性疾病的辅助管理手段,但需长期坚持并结合个体化方案。

 

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选择特定菌株和膳食纤维组合(如双歧杆菌+低聚果糖),并监测代谢指标变化。

 

【提示:现在的益生菌基本上都是自备益生元成分的】

 

 

2025年1月31日 10:40
浏览量:0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Email:571jkw@qq.com

 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健康知识,避免被“错误认知”,甚至一些“健康谣言”所误导,了解健康,认知健康,才能更好地管理健康、享受健康!